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赚配网
以患者为中心,让患者从技术中真正获益
整理 | 碧瑶审核 | 朱军教授 北京大学医院
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学术年会于9月10-14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。作为全球肿瘤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,本届大会汇聚了海内外顶尖肿瘤学专家,共探临床肿瘤学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。
“医学界”特别策划【名医话名泉】访谈栏目,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做客访谈间,围绕本届CSCO年会创新点、精准诊疗实践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交流。
Q1
作为第五届CSCO副理事长,您认为本届年会相较于往届,在整体议程设置、学术内容呈现上有哪些创新点?对于推动我国肿瘤学领域的整体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?
朱军教授:
非常高兴来到济南参加第28届CSCO临床肿瘤学年会,也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观点。CSCO年会今年已是第28届,过去十多年均在厦门举办,今年首次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,这本身就是一大亮点,也让参会者充满期待。
本届年会始终遵循CSCO“团结、协作、务实”的宗旨,致力于为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搭建高效交流平台,尤其聚焦中国临床肿瘤医生在诊疗技术领域的深度探讨。在议程设置与学术内容上,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一是内容兼顾国际前沿与中国实践。既紧跟国际肿瘤学研究的最新动态,又紧密结合中国临床实际需求,不仅涵盖肿瘤规范化诊断治疗的核心内容,还重点展示了中国临床新药研发的突破性进展,让学术内容更贴合中国医生的临床实践。
二是注重人才培养与组织焕新。今年年会前半年,CSCO众多临床专家委员会完成换届,大量新鲜血液注入领导层,为CSCO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,也让年会成为新人成长、人才交流的重要载体。
三是会议筹备更精致、更高效。从组织架构到内容筛选,均以“精准服务临床”为目标,确保学术交流更聚焦、更深入,避免内容泛化。
对于我国肿瘤学领域发展而言,本届年会的价值在于搭建了“交流+传承+创新”的平台:通过国际前沿与中国实践的碰撞,帮助临床医生更新知识体系;通过人才梯队的建设,保障肿瘤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;通过新药研发与临床实践的结合,推动我国肿瘤诊疗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迈进。
Q2
精准诊疗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,在淋巴瘤领域,基因检测、分子分型等技术如何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?当前这些技术在临床普及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障碍,该如何破解?
朱军教授:
近20年来,血液淋巴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的诊疗取得了显著进步,而近10年我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的全面推进,更是离不开精准诊疗技术的支撑。基因检测、分子分型等技术,本质上是为淋巴瘤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导航——通过明确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、肿瘤突变位点等,我们能够区分不同亚型的淋巴瘤,判断患者预后,进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。比如,对于特定分子亚型的淋巴瘤患者,我们可以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,替代传统化疗方案,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,真正实现个性化治疗。
但这些技术在临床普及中仍面临两大核心障碍:
其一赚配网,技术应用不均质、不规范。目前这些精准检测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度不足,不同地区、不同医院的检测水平差异较大,部分基层医院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,导致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,无法有效指导临床决策。
其二,患者可及性受限制。精准检测技术的成本较高,部分患者因经济负担难以承担,导致有技术却用不上;同时,部分地区的检测资源分布不均,患者需要长途奔波才能完成检测,进一步降低了可及性。
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:首先,强化质量控制与规范化培训,由CSCO等学术组织牵头,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操作规范,开展全国性的技术培训,推动检测技术的同质化应用;其次,优化医保与定价机制,推动更多精准检测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同时通过集中采购、技术迭代等方式降低检测成本,让患者用得起;最后,加强基层资源下沉,通过医联体、远程医疗等模式,将优质检测资源延伸至基层,提高检测的可及性。
归根结底,精准诊疗的核心是“以患者为中心”,所有努力都应围绕“让患者从技术中真正获益”展开。虽然这条路任重道远,但只要方向明确、多方合力,就能行稳致远。
Q3
展望未来5-10年,您认为淋巴瘤领域在治疗技术、研究方向上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是什么?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有望达到怎样的国际地位?
朱军教授:
对于淋巴瘤领域的未来发展,我们既保持乐观,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持续努力。从治疗技术与研究方向来看,三大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:
一是新药研发的精准化与多元化。未来将有更多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靶向药物、双特异性抗体、CAR-T细胞治疗等新型疗法进入临床,尤其是结合中国淋巴瘤患者常见亚型特点研发的中国原研药,将更贴合国内临床需求;
二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完善。淋巴瘤逐渐向慢性疾病转化,未来研究将更聚焦于患者治疗后的长期生存质量、复发监测、并发症管理等,实现“治疗-康复-随访”的全流程覆盖;
三是多学科协作(MDT)的深度融合。淋巴瘤诊疗涉及血液科、病理科、影像科、放疗科等多个学科,未来MDT将从“形式化”走向“实质化”,为患者提供更系统的诊疗方案。
从国际地位来看,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已具备良好基础:经过20年的发展,我国淋巴瘤治愈率显著提高,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,在亚洲已处于领先地位;在部分亚型的诊疗、原研药研发等领域,我国已跻身国际前列,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全球同行的认可。
未来5-10年,随着我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的进一步推进、专科队伍的建设完善、以及中国原研新药和创新方案的不断涌现,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有望实现整体跃升:在更多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体系,为全球淋巴瘤诊疗贡献中国经验。但这需要我们持续做好基础工作——比如加强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、推动多学科协作常态化、重视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与转化,真正让每一位淋巴瘤患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。
专家简介
朱军 教授
北京大学肿瘤医院
大内科主任,淋巴瘤科主任
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理事会副理事长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
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
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
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
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
本文来源:医学界血液频道
责任编辑: Sissi
*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